2021年以來,江海區堅持創新發展理念,以“建設標準化、工作規范化、基礎信息化”為統領,在區、街道達到全國示范型暨廣東省五星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(站)的基礎上,開展“一村一品”建設,深入打造“退役軍人之家2.0”,全面壓實維護退役軍人合法權益和服務退役軍人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服務意識,把村級退役軍人服務站為民服務工作做實做細做精,擦亮了退役軍人工作“江海品牌”。
探路子,率先啟動村級示范創建
大力推進退役軍人服務中心(站)星級創建,發揮星級示范點的展示宣傳、交流學習作用,增強街道對村(居)的輻射帶動能力,促進“強鎮帶村”一體發展。探索“強鎮帶村”的退役軍人服務新路徑,首推12個村級退役軍人服務站作為試點,是全市實現將星級示范創建工作延伸至村級的首次突破。每個站點保障建設經費2.5萬元,在全省全市率先為基層服務站聯絡員配備71臺公務電動車用于日常走訪慰問,通過“四個一”工作模式,即下發一份工作方案、組織一次專題培訓、健全一套規范制度、制定一個考核標準打造精品村(居)退役軍人服務站。
創建過程中,各街道、各(居)分別成立退役軍人事務工作領導工作組、退役軍人服務站,由街道工委書記、基層黨組織書記擔任組長、站長,形成黨委領導下“一把手”親自抓、主管領導親自辦、部門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。大力推進整合街道基層武裝部和退役軍人服務站建設工作,推動全鏈條”一體化。制定了加強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任務清單,對街道服務站、武裝部實行人員、職能、辦公場所“三整合”,全面鋪開軍地基層建設。建立掛鉤聯系基層工作制度,加大督導檢查力度,開展創建工作以來,區退役軍人事務局、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、各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分批次對街道、村級創建進展情況進行指導,區級單位下層村居一線巡查20多次,街道單位共巡查村級80多次。區分管領導先后開展專題調研,提出每個街道重點打造2個示范村居服務站,以點帶面全面開花。
樹標桿,做強服務保障鏈條
探索“強鎮帶村”的退役軍人服務新路徑,在全省全市率先為基層服務站聯絡員配備71臺公務電動車用于日常走訪慰問,實現工作效率從50%提升至90%。以落實“五有”為基礎,搭建組織架構,完成掛牌工作,落實人員配備,實行制度上墻,明確工作職責和流程,搭建起村級服務站的四梁八柱。開展“一村一品”建設,深入打造“退役軍人之家2.0”版本。烏紗村建成了區域內首個集國防教育、雙擁創建、休閑娛樂功能于一體的村級雙擁主題公園;仁美社區實行“點單”服務,組建黨員先鋒隊、楓橋小組、思想政治宣傳隊,設置滿足退役軍人的“微心愿墻”,廣泛開展各項退役軍人暖心活動,搭建起為退役軍人服務的暖心驛站;中沙社區整合了閑置資源,建成了集“思想教育、休閑娛樂、交流服務”于一體的“退役軍人之家”;江翠社區充分利用國家基層立法聯絡點平臺,通過設輪值站長、老兵調解員等多種方式,在基層社會治理融入、解決服務保障“最后一公里”提升退役軍人主人公意識......各村(居)退役軍人服務站因地制宜,有效整合特色資源,既突出黨的領導、又體現“軍”的元素,將紅色基因融入服務站建設,形成“一站一特色”“一村一品牌”。
抓重點,榮軍服務落地落實
結對幫扶固牢服務保障。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,開展黨員結對幫扶,“手拉手,幫戰友”黨員結對幫扶活動開展兩個月來,結達110人,結對單位達20多家,通過“六步棋”解決困難退役軍人訴求難、生活難、就業難、謀生難、醫療難、教育難等切身利益問題近150次。持續推進常態化聯系機制,建立局領導聯系街道、街道聯系村居、村居聯系服務對象的工作機制,出動工作人員1100余次與177名重點聯系對象,主動向聯系對象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、地方有關退役軍人的政策措施,關注聯系對象家庭、工作、學習生活等情況及實際困難,針對退役軍人存在的困難,精準施策、個性化服務,順利幫部分困難退役軍人解決危房改造、大病救助等燃眉之急。
舉眾人之力加溫服務。江海區以“情系老兵、勇當先鋒”黨建品牌為依托,配合市組建街道、村(社區)僑都星火志愿服務隊,積極組織開展退役軍人參與志愿服務活動,目前我區老兵志愿先鋒隊退役軍人志愿者200余人,已有62個村(社區)完成老兵義工隊注冊,發動老兵志愿者參與創文、社區服務、愛國主義教育、協助疫苗接種現場指引、核酸檢測等志愿活動200多次,捐款捐物15多萬元,在幫扶解困、創業就業、社會治理上貢獻了“橄欖綠”力量。
培養基層治理建設生力軍。注重挖掘退役軍人在各行各業的先進事跡,通過媒體加以宣傳報道,樹新風、立榜樣、學精神,激勵廣大退役軍人返鄉干事創業、投身社會實踐、促進鄉村振興,構建地方服務退役軍人、退役軍人服務社區的“雙向服務”新發展格局。聯合區委組織部發文,以建立“三全”退役軍人村(社區)后備干部人才庫為契機,號召更多退役軍人參與到基層建設,助力鄉村振興發展。今年,我區62個村(社區)全面完成“兩委”換屆選舉工作,60名退役軍人當選村(居)兩委班子成員,其中書記主任10名,“兵支書”增加比例約42.9%,各村“兵支書”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“站排頭”“打頭陣”的作用,涌現了郭衛強、李澤偉、陳國成等一批優秀兵支書。首批甄選21名退役軍人擔任基層服務站輪值站長,選聘聲望高、能力強的優秀退役軍人擔任專(兼)職老兵調解員,協助街道、村(社區)服務站做好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,倡導“以老兵服務老兵”新理念,賦予新時代退役軍人思想政治工作新內涵。
經過兩年多的努力,江海區打造了4個全國示范型暨廣東省五星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(站),持續發掘和打造村級示范型服務站,街道、村級用于退役軍人服務、活動的場所面積超2500平方米,三級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結合自身區域特色和實際,將特色工作做法與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有機結合,實現退役軍人辦理服務事務不出村,問題處理不出街,關心關愛在身邊,實現江海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“從有到優”“從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”的華麗轉變。